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 王生濤

成片的玉米在微風中翻涌著綠色波浪,一棟棟標準化牛棚整齊排列,紅彤彤的枸杞如瑪瑙般掛滿枝頭……這片曾因礦產資源枯竭而沉默的土地,如今正在村級集體經濟的蓬勃發展下煥發新生。

近年來,平川區堅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以強村富民為目標,盤活村級資源資產,加大政策資金扶持,探索發展新模式、新路徑,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增加村集體收入,持續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

山坳里的“頭雁”,激活治理末梢

在王家山鎮萬廟村的枸杞晾曬場上,村黨支部書記高振輝正帶著村民分裝剛采摘的鮮果。“去年村集體靠這800畝枸杞,賺了43萬元。”這位曾在外經商的“能人”,正是平川區“頭雁儲備庫”里孵化出的佼佼者。

像高振輝這樣的“領頭雁”,在平川還有427名。按照每村1~2名黨組織書記后備人選、3~5名村干部后備人選的標準,平川區構建起梯次分明的村級人才儲備體系。通過“區委包抓+鄉鎮培養+駐村幫帶”的培育機制,已有37名后備干部成功接任村書記,帶動村集體收入增長40%以上。

合作社里的“聯動作戰”,破解發展困局

“今年我們合作社流轉了土地600多畝,主要用于玉米和大豆套種、小麥等農作物種植。”在水泉鎮玉碗泉村的高標準農田路邊,平川區昭禾智慧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士昭指著成片的玉米地說。這個聯結著128戶農戶的合作社,采用大規模機械化種植模式發展現代農業,既節約了人工成本,又提升了工作效率。

這樣的合作圖景,在平川處處可見。平川區創新構建的“鄉鎮黨委牽頭+村級組織主抓+部門聯動+企業參與”機制,已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356個,像毛細血管般滲透到每個村落。

荒山上的“特色文章”,資源變現增收

“這2000畝蘋果園,是我們把23度以上的坡地退耕后種起來的。”村書記展宗峰感慨著說,通過盤活閑置荒坡,村集體每年能有5萬元的承包費收入。

平川區把資源稟賦作為集體經濟的“根”與“魂”。在王家山鎮,村級組織開發土地資源建起磚瓦廠;在黃嶠鎮,利用閑置場所建起了礦泉水廠;全區23萬余畝特色種植基地里,枸杞、馬鈴薯、中藥材等作物輪番登場,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矩陣。

“不光要種得好,更要賣得好。”在平川工業園區的農畜產品加工園,6家非公企業與薄弱村結成幫扶對子,讓農產品實現“從田間到車間”的躍升。通過“種植+加工+銷售”全鏈條發展,今年全區村級集體經濟預計突破2500萬元。

平川區用多項舉措破解集體經濟發展難題,堅持把組織優勢、資源優勢、機制優勢擰成一股繩,才能讓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真正涌動起來,帶動群眾增收,加快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進程。

責任編輯: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