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郭彥英
金秋清晨,薄霧繞山梁。秦州區牡丹鎮的天水興華榮生態農業產業園內,漫山遍野的山楂樹如染紅的云霞,千畝山楂樹如紅彤彤的“大金星”壓彎枝頭,串串果實宛如發光的“紅寶石”,勾勒出一幅“果豐人歡”的喜人畫卷。
田間地頭,農戶們挎著竹筐穿梭林間,熟練剪下成熟果實。“這幾天趁天好得抓緊摘,中午都顧不上休息”草川村村民緱麗麗一邊加快手中動作,一邊笑著說。為趕在天氣變化前完成采收,基地每日組織百余名農戶“搶收”,預計15天左右可完成全部采收。

作為秦州區重點打造的特色農業項目,千畝余“大金星”山楂從種植到管護全程有“秘訣”。種植基地成立以來專門邀請農業技術專家駐點指導,圍繞施肥時間、枝條修剪、病蟲害防治等關鍵環節制定科學方案。“通過前期精細管理,今年山楂產量比去年增加一到兩成,品質也更好!”基地經理馬彬指著滿樹果實介紹。
從“鮮果”到“精品”,延伸的產業鏈讓山楂價值倍增。在基地加工車間,工人們有條不紊地進行清洗、分揀、切片、烘干等工序,帶著泥土氣息的鮮果搖身變為包裝精美的山楂片。“我們采取‘雙軌銷售’模式,精品鮮果經分揀后入冷庫儲存,通過線上線下渠道發售;其余果實加工成山楂片供應藥廠,銷路穩定且效益可觀。”馬彬表示,深加工不僅減少了果實浪費,更讓山楂附加值翻番。

“產業發展的紅利,正實實在在惠及每一戶村民。”牡丹鎮鎮長徐寧介紹,近年來,鎮里始終堅持“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聯動發展模式,在培育特色產業上持續發力:不僅發展設施蔬菜800余畝,還投入2150萬元建成產業集群等農業基礎設施項目。這些舉措既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實力,又夯實了農業發展根基,讓全鎮特色產業從零散布局走向規模發展,形成了初具競爭力的產業格局。
據悉,該山楂種植基地已構建起種植、采收、加工、銷售一體化完整產業鏈。除核心作物山楂外,產業園同步培育美早、俄羅斯8號大櫻桃及南太湖特早、陽光玫瑰葡萄等優質果品,產品遠銷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市場認可度頗高。目前,公司已輻射帶動周邊7個行政村,為500余名農戶提供產業園長期務工崗位,真正實現“家門口就業”。漫山遍野的紅色山楂,如今已成為鄉親們穩定增收的“致富果”。

如今,秦州的千畝山楂不僅紅了牡丹鎮的山頭,更甜了百姓的日子。這沉甸甸的果實,既是特色農業發展的生動成果,更是秦州區推進鄉村振興、帶動群眾增收的“紅色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