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文化是一種古老悠久的文化形態。大約1萬年前,人類開始定居農業,農業的產生也是人類社會從舊石器時代步入新石器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一直到工業革命產生,農業一直是整個世界的主要產業和主導產業。在農業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沉淀了許多優秀農業傳統,形成了璀璨厚重的農業文化遺產。
中國是世界農業最早的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一個農業大國,具有豐富的農業文化遺產資源。幾千年來,我國各地農民在與大自然的抗爭中,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物制宜,不斷摸索,不斷改進,發展出了眾多行之有效精耕細作的可持續農業生態生產模式,實現了人與自然的雙贏。在作物和農產品方面,中國古代農業對世界的貢獻也是巨大的。比如水稻,中國是亞洲水稻的原產地之一。再比如絲綢,中國是“絲綢的祖國”。據考古研究,距今5000年以前,中國一些地方的原居民就已經掌握了養蠶繅絲的技術,而且在很長時期內,是唯一掌握這門技術的國家。再比如被稱為“萬靈生長劑”的茶。茶樹原產地也是中國。中國還是大豆的故鄉,是大豆的原產地,古稱“菽”。在農學方面,中國古代農學也是自成體系,且水平長期處于世界領先位置,對世界農學產生了重要影響。
新時代,推動建設文明新形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繼續不斷推進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實踐,進一步挖掘其各方面的傳承利用價值。在農業產業發展上,要積極汲取傳統農業優秀的因素,尤其是已經形成并穩定了上千年的良好生產系統,不要輕易破壞和否定。一個生產傳統之所以能穩定存在上千年,自然肯定有其多方面的存在合理性。在鄉村建設上,要充分體現農村特點。切忌大拆大建和對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大破壞。要留住青山綠水,留住鄉愁,守好文化寶貝。根據農業生產方式特點,建設農村生活方式。在鄉村治理上,要注意積極挖掘農業文化遺產中的優秀合理因素,融入現代治理體系。相對欠發達地區以及一些邊遠山區,在發展經濟推進鄉村振興的同時,更要特別注意農業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和傳承弘揚。辦好農村的事情,關鍵在黨。落實農業文化遺產挖掘保護和傳承弘揚工作,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對不重視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的行為,要嚴肅問責和從嚴處罰。【作者宋圭武系中共甘肅省委黨校(甘肅行政學院)二級教授】